进口超滤管,又称离心超滤管,是一种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实验室常用工具,通过离心力驱动实现液体中不同分子量物质的快速分离。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超滤膜的孔径选择性截留特性,在压力差作用下,小分子物质(如溶剂、盐、杂质)透过膜孔,而大分子目标物质(如蛋白质、核酸、病毒)被截留,从而实现浓缩、纯化或缓冲液置换等操作。
超滤管通常由盖子、过滤装置(核心为超滤膜)及离心管三部分组成。膜材质多样,包括聚酯、聚丙烯、聚砜、聚醚砜等,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特性:聚酯膜生物相容性好,适用于生物药品;聚丙烯膜性价比高,常用于水处理;聚砜和聚醚砜膜耐温性强,适用于高温环境。膜孔径范围广泛,截留分子量(MWCO)常见为1kDa、3kDa、10kDa、30kDa、50kDa及100kDa等,可根据目标分子量灵活选择。
1、离心条件控制
转速与时间:
初始浓缩阶段:较高转速(如4000×g,10-30分钟)快速去除小分子;
最终浓缩阶段:降低转速(如2000×g,5-10分钟)减少剪切力对目标分子的损伤。
温度:低温(4℃)离心可减少蛋白变性,但需平衡离心效率(低温可能降低流速)。
避免过载:样品体积不超过超滤管容积的80%,防止离心时溢出。
2、防止膜污染与堵塞
分步浓缩:若样品体积大,可分多次离心,每次浓缩后补充缓冲液稀释再浓缩。
反向冲洗:浓缩后用少量缓冲液反向冲洗膜表面,回收残留目标分子(尤其适用于高价值样品)。
避免干燥:离心过程中膜表面不可完q干燥,否则可能损坏膜结构或导致目标分子不可逆吸附。
3、操作顺序
浓缩:先离心去除小分子,再根据需要调整浓度。
换液:若需更换缓冲液,可分步加入新缓冲液并离心,逐步置换原有溶液(如透析替代法)。
清洗:使用后立即用去离子水冲洗膜表面,去除残留样品,防止交叉污染。
